每天该花多少时间准备数学竞赛?课内作业太多怎么办?
一、时间切片:把24小时掰成“黄金1.5小时”
竞赛不是体力活,而是细工慢活。与其熬夜硬扛,不如每天固定一段“黄金1.5小时”——课前早到30分钟做两道几何,晚自习前空出60分钟刷一套组合。关键是“固定”:同一时段、同一书桌、手机飞行模式,让大脑形成条件反射。周末再追加3小时整块时间做全真模拟,既保证日常手感,又不至于被校内考试节奏打乱。
二、作业减压三板斧:筛选、共享、谈判
课内作业像潮水,永远做不完,但可以“做一半、扔一半”。第一板斧是“筛选”:凡是与竞赛重合的题型(如函数、数列)精做,纯计算类作业用“对答案+错题回炉”法快速过。第二板斧是“共享”:与同班竞赛党结成“作业联盟”,各自承包擅长科目后互换笔记,一人写三科,三人省两倍时间。第三板斧是“谈判”:带着最近一次月考卷和竞赛奖状去找班主任,提出“作业减量10%换竞赛成绩提10分”的对赌,老师多半愿意放行。
三、让两种学习“互相喂养”而非“互相打架”
别把竞赛与课内看成零和博弈,而要让它成为正循环。白天在课堂听老师讲到“导数”时,顺手把竞赛里那道不等式的新解法默写一遍;晚上刷竞赛题遇到三角恒等变形,第二天物理课就能秒解振动方程。坚持两周,你会发现:竞赛题让课内压轴变简单,课内基础又让竞赛思路更严谨。时间依旧24小时,效率却悄悄翻倍——这才是真正的“时间魔法”。